100%

全後魏文

卷六

孝文帝(四)

追贈彭城王勰母潘為國太妃詔

  弟勰所生母潘。早齡謝世。顯號末加。勰禍與身具。痛隨形起。今因其展思。有足悲矜。可贈彭城國太妃以慰存亡。《魏書‧彭城王勰傳》。

考績黜陟詔

  三載考績。自古通經。三考黜陟。以彰能否。今若待三考然後黜陟。可黜者不足為遲。可進者大成賒緩。是以朕今三載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滯無妨于賢者。才能不壅于下位。各令當曹。考其優劣為三等。六品以下。尚書重問。五品以上。朕將親與公卿論其善惡。上上者遷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位。《魏書‧孝文紀》下。又《通典》十五。

詔太傅元丕

  中原始稱。須朕營視。在代之事。一委太傅。《魏書‧宗室元丕傳》。帝將北巡遷太傅錄尚書事及車駕發代丕留守詔云云。

敕勒蠻民勿侵暴詔

  比聞緣邊之蠻。多有竊掠。致有父子乖離。室家分絕。既虧和氣。有傷仁厚。方一區宇。子育萬姓。若苟如此。南人豈知朝德哉。可詔荊郢東荊三州。敕勒蠻民。勿有侵暴。《魏書‧孝文紀》下。

詔免元嵩官

  嵩不能克已復禮。企心典憲。大司馬薨殂甫爾。便以鷹鷂自娛。有如父之痛。無猶子之情。捐心棄禮。何其太速。便可免官。《魏書‧任城王附傳》。大司馬安定王休薨未及卒哭嵩使遊田高祖聞而大怒詔。

詔荅樓毅

  時不自來。因人則合。今年人事。殊非昔歲。守株之唱。便可停也。陽九利涉。豈卿所知也。《魏書‧樓伏連附傳》。車駕南伐毅表諫詔荅。

報劉芳注弔比干文詔

  覽卿注。殊為富博。但文非屈宋。理慚張賈。既有雅致。便可付之集書。《魏書‧劉芳傳》。

邢巒策秀詔

  秀孝殊問。經權異策。邢巒才清。可令策秀。《魏書‧邢巒傳》。有司奏策秀孝高祖詔。

詔成淹

  此前車之鑒。得不慎乎。《魏書‧成淹傳》。車駕濟淮淹于路左請見詔云云。

報高道悅詔

  省所上事。深具乃心。但卿之立言半非矣。當須陳非以示謬。稱是以彰得。然後明所以而不用。有由而為之。不爾。則未相體耳。回材都水。暫營嬉遊。終為棄物。脩繕非務。舟楫無鄣。士女雜亂。此則卿之失辭矣。深薄之危。撫後之重。斯則卿之得言也。《魏書‧高道悅傳》。

諡馮誕詔

  案諡法善行仁德曰元。柔克有光曰懿。昔貞惠兼美。受三諡之榮。忠武雙徽。錫兩號之茂。式準前。宜契具瞻。既自少綢繆。知之惟朕。案行定名。諡曰元懿。《魏書‧馮熙附傳》。

遷都奉迎靈主詔

  知太和廟已就。神儀靈主。宜時奉寍。可剋三月三日已巳內。奉遷于正廟。其金墉之儀。一準出代。都太和之式。入新廟之典。可依近至金墉之軌。其威儀鹵簿。如出代廟。百官奉遷。宜可省之。但令朝官四品已上。侍官五品已上。及宗室奉迎。《魏書‧禮志》一。《通典》四十七。

詔諡馮熙

  可以威彊恢遠曰武奉諡于公。《魏書‧馮熙傳》。

報廣陵王羽內攷京官詔

  雖內攷未宣。績已久著。故明堂月令。載公卿大夫論攷屬官之治職區分著三公尚書三載殿最之義。此之攷內。已為明矣。但論攷之事。理在不輕。問績之方。應關朕聽。輒爾輕發。殊為躁也。每攷之義。應在年終。既云此年。何得春秋也。今始維夏旦。待至秋後。《魏書‧廣陵王羽傳》。

手詔徵王肅入朝

  不見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歲。我勞如何。飾館華林。拂席相待。卿欲以何日發汝墳地。故復此敕。《魏書‧王肅傳》。肅為豫州刺史徵入朝高祖手詔又見《北史》四十二。

又詔

  肅丁荼虣世。志等伍胥。自拔吳州。膺求魏縣。躬操忘禮之本。而同無數之喪。誓雪怨恥。方展申復。窮諭再期。蔬縕不改。誠季世之高風。末代之孝節也。但聖人制禮。必均愚智。先王作則。理齊盈虛。過之者俯而就之。不及者企而行之。曾參居罰。寍其哀終。吳員處酷。豈聞四載。夫三年者。天下之達喪。古今之所一。其雖欲過禮。朕得不制之以禮乎。有司可依禮諭之。為裁練禫之制。《魏書‧王肅傳》。

臨馮誕墓詔

  馮大司馬已就墳塋。永潛幽室。宿草之哭。何能忘之。《魏書‧馮熙附傳》。

詔太傅元丕

  今洛邑肇構。跂望成勞。開闢暨今。豈有以天子之重。遠赴舅國之喪。朕縱欲為孝。其如大孝何。縱欲為義。其如大義何。天下至重。君臣道懸。豈宜苟相誘引。陷君不德。令僕已下。可付法官貶之。《魏書‧宗室元丕傳》。丕又以馮熙薨于代都表求鑾駕親臨詔云云。

皇太子冠禮有三失詔

  比冠子恂。禮有所闕。當思往失。更順將來。禮古今殊制。三代異章。近冠恂之禮有三失。一朕與諸儒同誤。二諸儒違朕。故令有三誤。今中原兆建。百禮惟新。而有此三失。殊以愧歎。春秋襄公將至衛。以同姓之國。問其季幾而行冠禮。古者皆灌地降神。或有作樂以迎神。昨失作樂。至廟庭朕。以意而行拜禮。雖不得降神。于理猶差完。司馬彪云。漢帝有四冠。一緇布。二進賢。三武弁。四通天冠。朕見家語冠頌篇。四加冠公也。家語雖非正經。孔子之言。與正經何異。諸儒忽司馬彪志。致使天子之子而行士冠禮。此朝廷之失冠禮朕以為有賓。諸儒皆以為無賓。朕既從之。復令有失。孔子云。斐然成章。其斯之謂。《魏書‧禮志》。四十九年五月冠皇太子恂于廟六月高祖臨光極堂引見群官詔。又見《通典》五十六。

除薛真度為荊州刺史詔

  真度之罪。誠如所奏。但頃與安都送款彭方。開闢徐宋。外捍沈攸道成之師。內寍邊境烏合之眾。淮海來服。功頗在茲。言念厥績。每用嘉美。赭陽百敗。何足計也。宜異群將。更由申後效。可還其元勳之爵。復除荊州刺史。自餘徽號削奪。進足彰忠。退可明失。《魏書‧安都附傳》。真度攻赭陽為房伯玉所敗有司奏免官爵詔云云。

罷祀鄴中密皇后廟詔

  婦人外成。理無獨祀。陰必配陽。以成天地。未聞有莘之國。立太姒之饗。此乃先皇所立一時之至感。非經世之遠制。便可罷祀。《魏書‧明元密皇后傳》高祖時相州刺史高閭表修后廟詔云云。

舊墓不聽墾植詔

  諸有舊墓銘誌見存。昭然為時人所知者。三公及位從公者去墓三十步。尚書令僕九列十五步。黃門五校十步。各不聽墾植。《魏書‧孝文紀》下。

賜高閭詔

  閭昔在中禁。有定禮正樂之勳。作藩于州。有廉清公幹之美。自大軍停軫。庶事咸豐。可謂國之老成。善始令終者也。每惟厥德。朕甚嘉焉。可賜帛五百匹。粟一千斛。馬一匹。衣一襲。以厥勤。《魏書‧高閭傳》車駕至鄴高祖頻幸其州館詔。

以高閭為幽州刺史詔

  閭以懸車之年。方求錦。知進忘退。有塵謙德。可降號平北將軍。朝之老成。宜遂情願。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勸兩脩。恩法并舉。《魏書‧高閭傳》。閭每請本州以自效詔云云。

臨廣川王諧喪詔

  朕宗室多故。從弟諧喪逝。悲痛摧割。不能已已。古者大臣之喪。有三臨之禮。此蓋三公已上。至于卿司已下。故應闕自漢已降。多無此禮。朕欲遵古典。哀感從時。雖以尊降伏。私痛寍爽。欲令諸王有親者。為之三臨。大功之親者。為之再臨。小功緦麻。為之一臨。廣川王于朕大功。必欲再臨。再臨者欲于大殮之日。親臨盡哀。成服之後。緦麻而弔。既殯之緦麻。理在無疑。大殮之臨。當否如何。為須撫柩于始喪。為應盡哀于闔棺。早晚之宜。擇其厥中。《魏書‧廣川王略附傳》。

又詔

  魏晉已來。親臨多闕。至于戚臣。必于東堂哭之。頃大司馬安定王薨。朕既臨之後。復更受慰于東堂。今日之事。應更哭否。《魏書‧廣川王略附傳》。

又詔

  若大司馬戚尊位重。必哭于東堂。而廣川既是諸王之子。又年位尚幼。卿等議之。朕無異焉。《魏書‧廣川王略附傳》。

廣川王不得就妃葬代詔

  遷洛之人。自茲厥後。悉可歸骸邙嶺。皆不得就塋恆代。其有夫先葬在北。婦今喪在南。婦人從夫。宜還代葬。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其有妻墳于恆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亦從之。若異葬亦從之。若不在葬限。身在代喪。葬之彼此。皆得任之。其戶屬恆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從所擇。其屬諸州者。各得任意。《魏書‧廣川王略附傳》。有司奏廣川王妃薨于代京未審以新尊從于卑舊為宜卑舊來就新尊詔云。

議圓丘禮詔

  朝集公卿。欲論圓丘之禮。今短晷斯極。長日方至。案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圓丘。禮之大者。兩漢禮有參差。魏晉猶亦未一。我魏氏雖上參三皇。下攷叔世。近代都祭圓丘之禮。復未攷周官。為不刊之法。令以此祭圓丘之禮示卿等。欲與諸賢攷之厥衷。《魏書‧禮志》一。

詔廣陵王羽

  吾因天厤運。乘時樹功。開荊拓沔。威振楚越。時暨三炎。息駕汝潁。勢臨荊徐。聲遏江外。未容解甲凱入三川。纂兵修律。俟秋方舉。海服之寄。故惟宗良。善開經策。寍我東夏。敬慎汝儀。勿墜嘉問。唯酒唯田。可不戒歟。《魏書‧廣陵王羽傳》。羽為青州刺史高祖親餞之華林園後詔。

詔于登

  朕今創禮新邑。明揚天下。卿父乃行謙讓之表。而有直士之風。故進卿為太子翊軍校尉。《魏書‧于栗磾附傳》。烈子登引例求進烈表乃引見登詔。

吏民為刺史服詔

  今古時殊。禮或隆殺。專古也。理與今違。專今也。大乖曩義。當斟酌兩途。商量得失。吏民之情。亦不可苟順也。主簿近代相承。服斬過葬便除。可如故事。自餘無服。大成寥落。可準諸境內之民為齊衰三月。《魏書‧公孫表附傳》。表孫邃為青州刺史卒于官青州佐吏疑為所服高祖詔

制定代人姓族詔

  代人諸冑。先無姓族。雖功賢之胤。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穆陸賀劉樓干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別敕。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三世尚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閒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己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己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其此諸狀。皆須問宗族。列疑明同。然後句其舊籍。審其官宦。有實則奏。不得輕信其言。虛長僥偽不實者。訴人皆加傳旨問。而詐不以實之坐。選官依職事荅問。不以實之條。令司空公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帳。送門下以聞。《魏書‧官氏志》。

餞南安王楨詔

  從祖南安。既之蕃任。將曠違千里。豫懷惘戀。然今者集。雖曰分岐。實為曲宴。并可賦詩申意。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魏書‧南安王楨傳》。

久旱得雨詔

  炎陽爽節。秋零卷澍。在子之責。實深悚慄。故輟膳三晨。以命上訴靈鑒誠款。曲流雲液。雖休勿休。寍敢愆怠。將有賢人湛德。高士凝棲。雖加銓采。未能招致。其精訪幽谷。舉茲賢彥。直言極諫。匡予不及。又邪佞毀朝。固唯治蠹。貪夫竊位。大政以虧。主者彈劾不肖。明黜盜祿。又法為治要。民命尢重。在京之囚。悉命條奏。朕將親案。以時議決。又疾苦六極。人神所矜。宜時訪恤。以拯窮廢。鰥寡困乏不能自存者。明加矜恤令得存濟。又輕徭薄賦。君人常理。歲中恆役。具以狀聞。又夫婦之道。生民所先。仲春奔會。禮有達式。男女失時者。以禮會之。又京民始業。農桑為本。田稼多少。課督不。具以狀言。《魏書‧孝文紀》下。

詔僕射李沖領軍于烈

  陸叡元丕早□□□□大臣自與卿等。同受非常之詔。朕許以不死之旨。思得上下齊信。以保大義。朕于卿等。常忘短棄瑕。務相含養。豈謂陸叡無心之甚。一至于斯。乃與穆泰結禍。數圖反噬。以朕遷洛。內懷不可。擬舉諸王議。引子恂若斯之論。前後非一。始欲推故南安王。次推陽平王。若不肯從。欲逼樂陵王。訕謗朝廷。書信炳然。事既垂就。叡以洛都休明。勸令小緩。于是之後。兩人復競。然猶隱而弗聞。賴陽平王忠貞奮發。獲泰之言。便爾馳表。得使正人糾慝。恆岳無塵。是以叡之愆之失。處入門誅。朕諦尋前旨。許不盡法。反逆之志。自負幽明。違誓在彼。不關朕也。反心逆意。既異餘犯。雖欲矜恕。末如之何。然猶憶先言。兼以末頗異議。聽自死別府。免厥孥戮其門子孫。永世不齒。元丕二子一弟。首為賊端。其父無人明證。理在可觀。但以言無炳灼。隱而弗窮。以連坐應死。特恕為民。朕本期有終。而彼自棄。卿等之閒。忽及今日。違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別示。想無致怪也。謀反之外。皎如白日耳。《魏書‧陸俟附傳》。陸叡與穆泰等同謀構逆賜死獄中高祖詔僕射李沖領軍于烈云云沖烈表云云。

原元拔養子從罪詔

  僕射之議。據律明矣。太尉等論于曲矯也。養所以從戮者。緣其已免所生。故不得復甄于所養。此獨何福。長處吞舟。于國所以不襲者。重列爵。特立制。因天之所絕。推而除之耳。豈復報對刑賞。于斯則應死。可特原心。《魏書‧李沖傳》。

沙門道登喪詔

  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樂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績素之。《魏書‧釋老志》。

引武興王楊集始入宴詔劉昶

  集始邊方之酋。不足以當諸侯之禮。但王者不遺小國之臣。況此蕃垂之主。故勞公卿于此。《魏書‧劉昶傳》。

為鳩摩羅什舊堂所建浮圖詔

  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寸。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地獄悅修蹤。情深遐遠。可于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圖。又見逼昏虐。為道殄軀。既暫同俗禮。應大子胤。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魏書‧釋老志》。

恤老病詔

  哀貧恤老。王者所先。鰥寡六疾。尤宜矜愍。可敕司州洛陽之民。年七十已上無子孫。六十已上無親。貧不自存者。給以衣食。及不滿六十。而有廢痼之疾。無大功之親。窮困無以自療者。皆于別坊遣醫救護。給醫師四人。豫請藥物以療之。《魏書‧孝文紀》下。

命公孫延景宣詔房伯玉

  天無二日。土無兩王。是以躬總六師。蕩一四海。宛城小戍。豈足以禦抗王威。深可三思。封侯胙士。事塹俯仰。《魏書‧房法壽附傳》。

  朕親率麾旆。遠清江沔。此之小戍。豈足徘徊王師。但戎輅所經。纖介須殄。宜量力三思。自求多福。且卿早蒙蕭賾殊常之眷。曾不懷恩。報以應露。蕭鸞妄言入繼道成。賾子無孑遺。卿不能建忠于前君。方立節于逆豎。卿之罪一。又頃年傷我偏師。卿之罪二。今鑾旆親戎。清一南服。不先面縛。待罪麾下。卿之罪三。卿之此戍。多則一年。中則百日。少則三旬。剋殄豈遠。宜善思之。後悔無及。《魏書‧房法壽附傳》。

詔彭城王勰

  明便交敵。可敕將士肅爾軍儀。《魏書‧彭城王勰傳》。

詔荅彭城王勰

  割身存國。理為遠矣。但汝亦我及減已助國。職俸便停。親國二事。聽三分受一。《魏書‧彭城王勰傳》。勰表以國秩職俸親恤以裨軍國詔荅。

增彭城王勰邑戶詔

  朕形疲稚年。心勞長歲。積思成痾。頓發汝潁弟六弟勰。孝均周弟。感侔姬旦。遺食捨寐。動止必親。敦醫勸膳。誠力俱竭。致茲保康。實賴同氣。又秉務緝政。百司是憑。綱維折衷。萬揆獲濟。撫師于霖浩之辰。處戎于薦逼之日。安外靜內。功臣大道。侍省之績。可以孔懷。無褒翼亮之勤。實乃勳存社稷。宜有酬賞。以旌國功。可增邑一千戶。《魏書‧彭城王勰傳》。

又詔彭城王勰

  汝在私能孝。處公必忠。比來勤憂。足布朝野。但可祗應。《魏書‧彭城王勰傳》。